2024年9月23日,许昌智能董事长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题为《技术创新对标需求,中企出海空间广》的署名文章。该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的现状与前景,强调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广阔空间。文章全文如下:
技术创新对标需求,中企出海空间广
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依靠科技创新拓展海外市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全球产供链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其实和中国制造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从市场需求来看,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更加精密化、专业化的今天,海外对中国科技产品的需求更加“专”也更“精”,而对标这些需求的中国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大有作为。
中小企业当中,一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靠在专业领域的持续耕耘,积攒了独特的产业技术优势,在独自承接海外订单、为大型科技产品出口提供技术保障以及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自主化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壮大了中国产品的海外竞争优势。
在制造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特定需求。例如,三一重工等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工况和环境,提供从设计到安装、维护的全链条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高度的专业化服务能力,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在创新科技产品方面,无人机在航拍、农业、测绘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大疆通过自主研发飞控系统、云台稳定、高清图像传输等前沿技术,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壁垒,使其成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佼佼者。
在精密制造领域,生产精密零部件、高精度机床等产品对企业的制造工艺和精度都要求极高。中企在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也不断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精度和稳定性,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升级换代,还包括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逐步提升。中国电气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出口实力和竞争力就是很好的例子。依托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能力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从输配电设备到工业自动化系统,从智能电表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中国电气制造业正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也要看到,一些在特定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在面对海外商业竞争环境时,是存在短板和制约的。例如,人员构成上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缺少海外市场沟通和运营能力的专门人才。同时,中小企业一般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面对市场波动的抗压能力弱,资金链稳定性较差。所以,这些企业走向国际不能是“为了出海而出海”的盲动,而应该找准海外需求痛点“因需而动”。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后精准出击。
在全球市场中,一些新兴经济体因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对一些领域的精尖技术的需求持续增长,为有相关技术积累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些需求不仅体现在传统制造业,近年来还延伸至高科技和绿色技术等领域,这是中企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适应当地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的好机会。深化与新兴经济体、“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合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转让方面,能够有效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共享研发资源,中国企业能够在区域内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认可度,而这些地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开疆拓土的关键因素。毕竟,只有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当下,继续保持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更新,是中国企业不断突破自我、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义。依靠技术创新和对标海外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中企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进程的提速,也通过与世界各国企业共享科技成果和发展机遇,为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